“十二五”规划出台以后,我做了非常详细的研究。一个基本结论就是“十二五”规划可能将中国经济在接下来五年里推动得非常好。但是,很可能正是因为“十二五”期间发展太快太顺利,导致“十三五”的时候要出问题。因为“十二五”规划是多目标的,在接下来五年里,还能勉强兼顾,但是到了2016-2020年,可能就顾不了那么多了,哪出问题了?我简单算了一笔账。
现在人均GDP是4300美元。虽然“十二五”计划实际GDP每年是7%的增长率,但我们估计实际上增长率更可能是8%。如果通胀或GDP平减指数是3%,加起来名义GDP的增长就是11%。人民币如果对美元再升值4%,加起来按照美元计价GDP每年就是15%的增长,意味着五年翻一倍。估计人口五年涨2%,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。也就是2015年我们人均GDP可能接近9000美元。如果以这个速度再发展五年,即使到了2016-2020年,“十三五”时期按美元计算的人均GDP增长率达不到15%的水平,而是降到13%,那时的人均GDP也接近15000美元了。从9000到15000美元这个槛要越过去,我们就要解决一个就业问题。如何解决就业?依靠制造业还是发展服务业?都有难度。
如果按照目前4300美元的人均GDP,我们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还是很有竞争力的。但是人均GDP达到9000美元时基本上就已接近高等收入国家了。如果人均GDP达到15000美元,按照目前省与省之间的收入差距,上海人的人均GDP就与今天的美国人一样高了。中国当前最穷的一个省是贵州,贵州省今天的GDP相当于菲律宾的GDP,到2020年如果收入差距全国不变的话,那时候也赶上今天的保加利亚甚至墨西哥了。届时我们中低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要怎么生存?接下来五年没有问题,因为我们的制造业可以从东部沿海往中部转,这五年还是有很多省份可以与泰国、菲律宾比一比,再往后就越来越难。
“十二五”规划中强调制造业一定要往高端走,对此我认同,但是我担心的是时间来不及。即便十年里我们的高端制造业能够发展的非常成功的话,比如成功到把美国、日本、韩国、德国以及法国、英国这些国家所有制造业的市场份额全拿下来,那么这能给中国创造多少就业呢?4000万。因为上述这些国家所有制造业人口加起来不足4000万,所以高端制造业解决不了就业问题。
还有就是发展服务业。服务业的就业容量是跟收入水平相关的。人均GDP到了15000美元的时候,我们的服务业肯定比现在要发展得更快,但是15000美元还是不能够支撑起一个非常庞大的服务业。我们算下来,2011-2015年这五年制造业就业基本不变,服务业的就业是增加的,农业就业是下降的,农业转出来人口基本上被服务业增加吸收。但是,2016-2020年就吸收不了了。我们估算,在2010-2020的10年里,农业部门会转出1亿就业人口,制造业的就业会下降1500万,但是服务业只能吸收7000万人口,就是产生近5000万就业缺口。
在这种状况下,在接下来的10年里,如果按照“十二五”规划的目标中国各地区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,那么我们低端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的问题可能会暴露得更快,因此就业的压力也许更为突出。因此需要对“十二五”规划中的多个目标有所取舍。
——2011金融四十人年会圆桌讨论二:中国经济结构:失衡原因与转型动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