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滞胀”还是“通缩”?
张斌
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
[ 2019-07-20 ]

  2019年6月份CPI、剔除了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和PPI分别为2.7、1.6和0。拉长时间看,CPI是近5年来的第二高点;核心CPI和PPI运动轨迹则高度驱动,都是自2017年末以来持续震荡回落,目前未见反弹。CPI与核心CPI/PPI的走势分离,引起市场对“滞胀”还是“通缩”的认识分歧。

  核心CPI和PPI的综合考量更适合反映中国全面物价水平。食品和能源受供给因素和外部因素影响大,价格波动剧烈,由此造成CPI反映全面物价水平变化失真。正因为如此,各国货币当局广泛关注核心CPI,核心CPI能更准确反映全面物价水平变化。

  考虑到中国经济活动中工业部门占比远高于发达国家,因此核心CPI对经济活动的覆盖也显得偏窄,再附加PPI,才能更完整地判断全面物价变化。中国的核心CPI和PPI运动轨迹高度一致,一般情况下对判断物价走势不带来冲突观点。

  中国的目标物价水平在2.5-3%之间。考虑到中国仍是个经济结构快速变化的中高速成长型国家,经济内部有更大幅度的相对价格调整需要,中国适应于稍高于发达经济体普遍采用2%的通货膨胀目标,比如2.5-3%区间的通胀,这给相对价格调整留下了更充分的空间,减少了结构调整中的过渡期压力。

  目前中国经济低于潜在增速,菲利普斯曲线关系依然成立。过去十年中,核心CPI/PPI与GDP、就业、企业盈利、PMI都是高度正相关关系。PPI与上述宏观经济指标的组合值都低于潜在值,说明中国经济目前低于潜在增速。通过提升价格水平,会伴随着上述宏观经济指标的提升。

 

数据来源:CF40研究部

 

数据来源:CF40研究部

 

数据来源:CF40研究部

 

数据来源:CF40研究部

 

数据来源:CF40研究部


作者张斌系CF40高级研究员,本文为作者向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独家供稿,为贸易战下的宏观对策组合系列第三篇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。

版权所有:北京四十人论坛顾问有限公司 秘书处电话(010-58297189)

联系我们: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12号阳光大厦208室 010-58297189   邮箱:cf40@188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