确实,我们现在对国际市场的了解,以及进行投资的水平,还是比较低的。另外,国内银行的决策者还不具备全局眼光,对国外金融机构的动向和自身的联系认识不足。从这两方面来看,中国人投资海外的能力还相当不具备。那怎么办?我主张做财务投资,不要做战略投资。对国外金融机构的股票持有,不要超过5%。想要通过控股来控制美国金融机构是不可能的,美国政府就不会同意,即使同意,我们也不具备经营管理的能力。中国目前没有必要付出比较高的溢价,换来控股某个机构的权利。我们应该做财务投资,投资1%-2%。这可以降低投资难度,因为我们对他们不了解,只想赚取价差,有盈利就卖出,而不想参与管理和干涉经营。所以,财务投资是个很好的选择。
中投创建的本意,是要创造一个精英投资主体。如果由原来的外汇储备管理司进行投资,由于没法考核,所以没有竞争力。当时成立中投公司,是希望有一个明确的责任主体。但是当时过于强化它的国家色彩,被看作是比主权财富基金的国家色彩更浓的战略投资者,给它的投资带来了很大的束缚。中投成立一年以来,因为它投资比较慢,躲过了这次危机。中投的投资方向还是要调整到财务投资上来。做战略投资,要做很多的分析,溢价很高,付出很高的成本,而实际利益没有得到多少。
中国政府投资机构和商业机构,在对海外的投资当中,不发生损失是不可能的。中国投资机构对国外的公司了解不多,但是对国外金融机构的了解还是多于公司的。我们推测,中国的金融机构对美国的金融机构还是有一些投资的。央行曾说明中国金融机构在这次危机中的损失不大,但是具体损失多少我们并不知道。一定的悲情意识是好的,如果我们真的发生损失了,夸大损失对于和对方的下一步谈判是有利的。所以,海外投资的收益要一定程度地透明化。
——双周圆桌“美国次贷危机:根源与启示”